安防行業產生和發展的背景和主要推動力
1.經濟發展帶來社會安全需求的增長,是安防行業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動因
改革開放是從1979年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試辦經濟特區開始的,繼而推進到廣大農村和大中城市。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在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中,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
經濟發展必然導致社會安全需求的增長,這是安防行業產生與發展的根本原因。
社會經濟的科學發展,要不斷地提高生產、生活的環境安全,提高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這就是公共安全的概念。安全防范是一種基本的社會需求,是一項社會公共事業,也是一個和諧、完善社會所必備的服務功能。安全是社會發展永恒的課題,安防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普遍存在的安全需求與安防行業提供滿足這種需求的產品,是一對供需矛盾,解決這個矛盾的過程,就是推動安防行業向前發展的過程。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安全需求逐步擴大,消費的安防產品范圍也逐步擴大,并結合成為了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安防這個行業的興起也就有了基礎和廣闊的市場。
最初,安防產品是滿足重點單位的安全保衛需要。隨著社會安全需求的增加,逐漸形成了按市場規律運行的群體。安防行業的技術進步以及的不斷發展,也是推進安防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改革開放初期的安防行業,技術上以傳
2.“科技強警”、“平安建設”、“社會綜治”等國家政策戰略是促進安防事業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大工程項目,要求“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的方針,大力加強治安防范和管理,在增強社會治安防控能力上下功夫”,“深入實施科技強警戰略,切實加強安全技術防范”。這些戰略的實施一方面需要不斷發展中的安防行業提供技術手段配合,另一方面又極大地促進了的技術進步,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3.與時俱進的政府管理改革推進了安防行業的發展及社會化進程早在1988年,國家就制定頒布了管理部門機構改革方案,圍繞“轉變政府職能是機構改革的關鍵”這一命題,政府管理部門開始了對企業從直接管理到間接管理為主的轉變。黨的“十四”大更加明確提出了政府職能的轉變目標是“加強宏觀經濟調控部門,調整和減少專業經濟部門,適當調整社會服務部門,加強執法監管部門,發展社會中介組織”。
按照國家管理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尤其是2004年7月《行政許可法》頒布實施后,公安機關隨之取消了部分生產登記等前置性許可管理辦法,采用加強產品檢測、認證、開展行業自律管理等方式逐步建立起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型管理體系。這些管理改革對安防行業快速社會化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此外,報警運營服務業的社會化發展也一直是社會關注的重要話題,不久前國務院第82次常務會議通過并發布了《保安服務管理條例》,將徹底改變保安行業壟斷的狀況,加快報警服務的社會化進程。